資訊動態
新聞聚焦
堅持“兩手抓”,提升我市科技創新成效
銅陵市行政學院第三期科級干部進修班課題組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強化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在省政府科技創新綜合實力考核中始終處于第一方陣。但是,我市在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聯動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建議以四個“兩手抓”為著力點,進一步提升“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能力。
堅持去行政化與產研融結合“兩手抓”,提升科技創新的產業轉化率??萍紕撔鲁晒罱K要在產業上落地生根,偏離“創新—產業”聯動模式,創新成果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近幾年來我市年均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僅在10萬元上下,究其根源就是科技成果的可轉化率過低。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科技領域去行政化和產研融結合。一方面要打破傳統行政主導的科研管理體制,成立產業創新聯盟,搭建由“企業、專家、政府”組成的企業主導型科技創新協同機制,企業提創新點、專家測評權重、政府串聯創新直至產業化全程。另一方面要改變現有科技創新主要依賴財政撥款和金融機構借貸的融資結構。國外經驗表明,一項技術成果在實驗室達到成熟只意味著其市場化歷程完成20%,剩余80%的技術工廠化、產品化、產業化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而這恰恰是我們的致命短板。借鑒美國硅谷銀行的成功經驗,我市可探索由產業園區或其控股公司、商業銀行以及民間資本共同注資組建專為科技創新服務的新型商業銀行(科技型銀行),通過債券投資、股權投資和間接投資多種途徑向創新企業提供融資,同時積極引進和培育天使基金、風投基金等全程護航創新型企業創新活動,實現“技術、資金、產業”的有機結合,真正打通科技型企業融資難、創新成果市場化的“最后一公里”。
堅持嵌入式對接與應用性研究“兩手抓”,提升科技創新的產業利潤率??萍紕撔旅撾x產業現狀,就會偏離“跑道”。我市現有工業產品大多為工業原材料,決定了社會總研發費用的95%集中在試驗發展研究上。但科技創新同時還需具備前瞻性,否則就難以走出企業成長曲線的“死亡谷”。對我市來說,科技創新既要立足產業實際,又要放眼長遠。一方面要圍繞“工業原材料基地”的定位,把嵌入式試驗發展研究作為重點,通過創新推動原材料產品提質增精,逐步過渡到“高端工業原材料基地”,重點做好銅基新材料和化工原料當中部分“凈進口”高端產品。如新能源汽車銅板帶、高精度電子銅箔等,以其相對“獨占性”逐步提升終端產品生產鏈原材料利潤占比。另一方面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確立一批應用研究資助計劃,重點放在基礎研究領域中具備市場化前景的研究成果的商業轉化。如3D 打印人體器官產業和生物制藥產業,并以此打造一批應用性創新企業,在現有主導產業之外培塑又一支柱產業。此外,因此類產品存在消費“剛性”,也將拉動產業創新的整體利潤率。
堅持差異性扶培與綠色化發展“兩手抓”,提升科技創新的產業針對性??萍紕撔路雠嗖荒堋耙灰曂省?。產業成熟度決定著政府在不同行業科技創新中扮演的角色應不盡相同,傳統主導產業創新研發經費投入基數本身較大。從我市來看,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排第一,其次是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再次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三者占比近80%。對這類行業,政府更多的是要當好“服務員”,通過營造公平公正的創新環境,共建公共技術平臺、企業研發機構等,放手讓企業去試、去闖,引導產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新興產業底子薄、技術弱、創新風險高,政府重點要做好“經理人”,要按照創新企業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不同類型,建立一套培育庫,“因期施策”、“一企一策”,制定一整套創新資金扶持計劃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從項目“點”引進向產業“面”集群階梯式漸進發展??萍紕撔乱膊荒堋笆剐U力”。政府扶培科技創新一個重要前提是要吃透國家產業發展規劃。綠色產業是我國當前及今后長時期的重點鼓勵產業,也應該成為我市各級政府扶持的創新重點領域。當前,我市綠色產業大多集中在環境監測領域,其市場容量有限,要想進一步做大做強,必須走向“大市場”,建議未來以生活垃圾智能設備、家庭生活環境監測改善設備等個人需求性“綠色產品”為方向。
堅持聯合創新與團隊化建設“兩手抓”,提升科技創新的產業支撐力??萍紕撔碌淖罱K目的是要助力產業發展始終“走在人前”。受制于銅陵城市吸引力、產業結構、科技人才隊伍等客觀因素,我市若單純依靠自主創新,其結果只會使“馬太效應”不斷放大,必須走聯合創新道路。為此,我市在繼續做好與國內知名研究機構和院校之間產學研合作外,還應制定一套海外產學研發展戰略,特別是與跨國企業之間的創新合作,這將是我市工業產品快速嵌入其終端產品鏈的重要契機。創新不能僅憑“一己之力”,我市還應逐步完善科技創新的團隊化建設。一是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從“點”轉向“線”。過去,我們引進人才時眼球過多集中于個人,忽略了團隊對于創新核心人員的支撐作用,導致高端人才就位、 研發團隊遲遲缺位的現象。因此,今后在引進人才時應更多傾向團隊式引進,這將會極大縮短引進人才創新成果產出周期。二是要鼓勵各類項目載體式創新團隊建設,從“線”走向“面”??赏ㄟ^幫助創新團隊爭取上級政府創新資金扶持、甄選市級優秀創新團隊并給予財政資金支持或為創新團隊創新成果產品化“牽線搭橋”等形式逐步凝聚全市創新資源,營造全社會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 (執筆:謝付友 馬高生)
- 上一條:首個智能垃圾分類項目落戶銅陵
- 下一條:管好垃圾須獎懲分明